查看完整版本: [--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2004年-1991年 --]

Love Yui Alliance - 堀江由衣联盟论坛 -> 黑猫日语自習室 ->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2004年-1991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adkrdy 2007-10-09 21:38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2004年-1991年

1999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8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7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6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5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4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3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2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1991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原文参考译文

adkrdy 2007-10-09 21:40
2000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 


--------------------------------------------------------------------------------



2000年 读解 Ⅰ

    约100年前的1900年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口大约为16亿人。现在已经达55亿人。

    可以认为我们是金鱼缸中的金鱼。如果3条金鱼突然增加到3.5倍的11条,水就会变得浑浊,如果人口增加3.5倍,当然对环境就会出现某些坏影响。这些人口就此停止的话尚且还好,但是(中间省略)还在已猛烈的气势不断增加。1991年的世界人口增加率推定为1.7%,然而以此计算的话,人口在40年间就会增加1倍。为了纠正这种增大倾向,我们地球上全体成员急需重新审查生活方式。其中有怎样的课题呢?

    第一是我们全体的价值观问题。作为传统的价值观,认为希望“孩子众多”的民族在世界上并非少数。我们的民族也是这样。祝愿孩子众多的心情在我们国家即使现在也有,习惯描绘热闹家庭的幸福景象。在1989年,一个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几个孩子,这一合计特殊出生率达1.57的时候,称谓1.57冲击,世上哗然。那种哗然也关联到这一价值观。那时候,一个孩子很可怜。日本将来的劳动力减少怎么办?出现这种指责。对于本民族的人口减少的警惕心非常强烈。当然,这里论述的是国家和民族层面,而并非论说个别家族的孩子众多。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体系的问题。特别需要考虑到贫困和歧视。如果由于国家的经济力不足等,国家的社会保障不充分,那么国民担心老后等问题,就要生育一定数量的孩子。并且,贫困的家庭期待孩子成为家族劳动力,可见孩子众多的倾向。

    各种各样的歧视对于关系到人口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男女歧视产生直接影响。有关环境和开发的世界委员会概括的《为了保卫地球的将来》(Our Common Future)提示,女生的地位提高关系到孩子数量的减少,这是重要的提示吧。如果女性地位提高,关于家族内是否生养孩子,女性的发言权增大,在那样的社会中,孩子的数量就会减少。并且,在充分给与女性雇佣机会的社会中,婚姻年龄提高,这种情况关系到孩子数量的减少。





2000年 读解 Ⅱ-1

    我一直认为,所谓年龄是理解对方方面的重点。同样,在理解自己方面也是要点。

可能既有说“是同一时代的人呀,那么,你知道那件事吧?”,也有说“哎,差十岁的话,当然考虑方式不同呀。”

    对此我并非耻于自己的年龄之类的。说来年轻轻的死了的人也有,然而我到现在能够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岁月。虽然充满了厌恶的事情和高兴的事情,但是每一年都是不可代替的我的人生,每一年我不希望否定和蒙混。

    然而,似乎即使是相当有名的文化人,在女性中不愿公开自己的年龄相当多。参加某次研讨会的时候,在宣传品的成员介绍中,只有我的部分没有年龄。其他成员都是男性,全体都整整齐齐地记载着年龄。当我询问为什么时,被告之,因为女性多不希望写入年龄。也就是说,想当然地,只有我要隐瞒年龄。真是多余的关照。尽管希望问一下怎么办,却招来了不满。





2000年 读解 Ⅱ-2

  “ごちそう”元本出自“驰走”这一汉语词汇。“驰走”是“到处奔走”,“各处活动”的意思,为了做饭菜,收集饭菜的材料,或者,又煮又烧的,不得不身体忙碌活动,是从对于这种辛苦的感激和感谢由衷发出的“问候”的词汇,应当是“受累了”“辛苦了”“添麻烦了”“谢谢”之类的意思的词汇。

    因此,并不限于饭菜,例如,到邻居家借用浴桶的时候,洗过澡后回去时,说句“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这种问候,我想在现在也有时被使用。

特别是以前的时候,即使弄好一个浴桶,向浴桶内注水,收集柴火,不住地烧火,应当是伴有辛苦劳动的工作,因此使用“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这一问候,也丝毫不足为奇。并且,可以说其中含有的心情有更深刻的东西。

    (中间省略)

    “ごちそうさま”比饭菜本身,更加向人们心里发出的“问候”。

    顺便说来,在饭馆吃饭回去的时候,有人向店里的人说“ごちそうさま”,但是我认为,那并不合适,不应使用。

    借用浴桶,即使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在澡堂就不要那么说。澡堂也好,饭店也好,那是商业,在那里说“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成了过度的奉承,感觉肉麻。我认为,在问候的“词汇”中,应当有使用其场合的分寸。





2000年 读解 Ⅱ-4

    在日本不仅政治家在进行选举之前,常常相互商量,决定当选者。即使进行选举,那也是形式性的,实际上,事先被选出来的人取得胜利,结果已经制定的状况多有发生。

关于问题点,经过彻底的辩论打败对手的一方获得人气取得选举的胜利,应当说这一民主主义的根本的选举方式,为什么在日本行不通呢?

    据说,“住嘴,跟我来”这样的领导者在日本并不长久。日本的领导者并不是站在前面率领集团,而是某些意见的协调员。也就是,持有强烈个性和明确方针的人物,由于过于执着自己的意见,并不接受其他意见。于是,不被他接受的人们,尽管原来持有各种不同意见,便团结起来进行反乱,角逐他的领导地位。从而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能够倾听每个意见,找出某种程度的妥协点,向着一个大家都可以赞成的一个结论率领大家。

    日本的首相在国际会议的场合,不讲明确的见解和意见,成为专心各国首脑意见的角色,也是打算担任起这种协调员吧。





2000年 读解 Ⅲ-1

    NHK播放文化研究所1973年开始,每5年关于生活方式、家庭形态、政治、宗教、社会正义等状况,对于日本全国16岁以上的男女约5400名,进行当面调查。

    在这一调查中,有这样的问题,“生活目标因人而异各式各样,如果按列表那样分类,最接近你的生活目标的是哪个?”

规定回答者从4个中选择答案。

    1.自由自在地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2.认真制定计划,构成充实生活。

    3.和身边的人,度过安稳的每一天。

    4.大家齐心协力,使世界更美好。

  下面的图形是对于这一提问1973年和1993年的结果比较。这里,归纳回答的1和3为“现在中心”(在图形中●),归纳2和4为“未来中心”(图形中△)





2000年 读解 Ⅲ-2

    化学物质过敏症兼有过敏和中毒的要素,不过明显的区别是,对于迄今为止的概念中从未考虑到的极其微量的物质出现反应的现象。少量而不断接受,或一次大量接受该物质后,即使极其微量也会出现反应。

    例如,如果中毒,以100万分之一克(ppm)的单位出现病症,但是化学物质过敏症却以10亿分之一克(ppt)或者1兆分之一克(ppt)的单位,就能出现症状。

    中毒中几乎所有的情况,摄取量和症状的出现方式没有个人差,随着量的增加而加重,如果超过一定量就会导致死亡(致死量)。然而化学物质过敏症时,即使出于同一环境有出现症状的,也有不出现症状的,个人差很大,因杉树花粉症痛苦不堪的人的旁边,也有安然无恙的人,近似于这种过敏。





2000年 读解 Ⅲ-3

    男人的古典式的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女性不讨厌家务这一自以为是的信仰。

    这是误解。女性中十有八九厌恶家务。非常厌恶。

    虽然讨厌,但是这是工作,并且没有其他人来做,所以没办法才做。虽说“帮帮忙”,但丈夫也是连日工作很忙。的确,也不知道忙些什么。

    如果辞职回到家里的话,就没有余地了。丈夫也要委托做与此相应的家务。包括以前补偿的部分。基本上女性都这样考虑吧。

adkrdy 2007-10-09 21:45
2001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 


--------------------------------------------------------------------------------



2001年 读解 Ⅰ

    在法制下的人类平等,是宪法保障的人类平等。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左右的人类和人类活动都被保障平等。社会性的、民族性的歧视问题很大。这里论述的并非关系到这种基本人权的问题,而是与职业、教育和收入有关的平等和不平等的问题。

    例如,试想一下父母的阶层(职业和收入)的劣势对孩子达到学历形成障碍吧。由于父母的收入不高,孩子放弃大学的情况如何呢?如果奖学金制度充实的话,只要本人有能力和努力,升入大学的道路是敞开的。通过和美国的比较,很明显,我国的奖学金制度并不是那么充分。可以说,在我国存在有机会不平等。相反,可以说在美国对于机会平等的努力很大。然而,在我国也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由于父母经济能力不能升学的情况比以前不断减少,这一问题的不平等性逐步降低。

    再举一个例子。企业采用新毕业生时,据说有指定学校之说。只有特定大学的学生,才给与考试和面试的机会,是其他的大学生没有机会的制度。企业采用这项制度的理由如下。第一,入学考试难的大学和进行良好教育大学的学生,在知识活动和生产性方面,有优秀学生这样的印象。第二,企业知道,那些大学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第三,如果将招募过来的所有的学生无限制地选考,花费成本。概括这些情况的话,对于企业是合理的而且风险低的制度。

    不过,这里无意由于指出制定学校的合理性而肯定“考试战争”。(中间省略)因为苛刻的“考试战争”负面影响很多,因此消除战争的必要性很高。

    但是,对于特定大学以外的学生,就职考试的机会从开始就被排除在外,因而可能表现出机会不平等。确实,不容否定这一侧面的存在,然而仔细考虑的话,这些人们特定大学考试的机会在高中生的时候就理应存在了,不能说,机会平等完全被排除。实际上,并非是否考入那个大学的问题。但是,到高中之前,已经知道企业有指定大学制度,这种期待实为苛酷。如果这样考虑机会平等,便以外成为复杂的原理了。

    实施机会均等的原理并非那么容易,而是作为理想应当经常思索的原理。希望给与所有有意愿的人参加和竞争的机会。教育的机会、工作的机会、就职的机会、晋升的机会,在人生中各种各样活动中,给与多数人平等的机会,结果会形成参加这相互竞争。竞争的结果,出现胜者和败者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胜者之间进行排列顺序,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2001年 读解 Ⅱ

    孩子独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是开始从父母独立具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吧,因此不能说仅是件坏事。孩子会在某个时候厌恶自己被父母完全管理,如果不是那样的话,恐怕还要产生别的担忧吧。但是,话虽是这样说,不过这是程度问题,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到睡觉前,除了吃饭时,一直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家庭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淡薄。因此,孩子到达某一年龄变得经常独在自己房间,即便认为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也应当在避免助长这种状况的建筑空间。

    如果基于这样的想法,孩子的房间环境不要太好。虽有环境不好这一贬义词,至少不要太好。更准确说的话,为了度过某一内向性的时候,虽然环境可以,但心情猛然向外的时候,就会多少不由得感到闷气,自然就会向房间以外,希望去客厅和餐厅等,这样的房间为宜。





2001年 读解 Ⅲ-1

    如果成为情报化社会,所有的工作就会变得都在办公桌上进行,3K(艰难、肮脏、危险)的工作就会消失,虽然遍布这种幻想,但是那是错误的。的确,尽管每天不去公司和学校,也有可以工作和学习的部分吧。但是,制作电脑的人,搬运的人,修筑和维护运输道路(卡车)和铁道(货车),制作材料的人,采掘原油的人……即便制作1台电脑也是许多人的劳动结晶。这种劳动本身是决不会消失的。在我们生活中必要的食品、衣服、电气等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劳动,这也是确确实实的。我想,有必要明确指出,情报革命是通信手段的革命,并不是改变生活和劳动的革命。





2001年 读解 Ⅲ-2

先生本来也有年长者等意思,现在一般是指教师的用语。即使作为教师,学生称其为“先生”,由于和职业名一致,所以还不要紧。但是,其他便是奉承用,和为了不惹人生气的讨好用。

  我也是一名不足挂齿的教师,不过也讨厌学生以外的人称为“先生”。接受媒体工作者的采访时如果被称为“先生”,便拜托说:我没有教过你任何东西,所以请不要叫“先生”。不过有人并不因此而同意。说:那么。如果不那样称谓,有的大学老师不高兴。曾经称呼某位男教授为○○さん的时候,他便说,真失礼,生起气来。





2001年 读解 Ⅲ-3

下面的图示是关于东京市区和其周边区域(A区域・B区域)平日交通的调查结果。图示①--④表示交通机关的利用目的和所花费的时间。图示⑤表示利用汽车的人、⑥表示利用轻轨的人,每1个人平均利用的时间,并且,●表示男性、○表示女性。

adkrdy 2007-10-09 21:47
2002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 


--------------------------------------------------------------------------------



2002年 读解 Ⅰ

    现在,社会上所谓表现教育盛嚣于尘上,家长和教师们都热衷于,让孩子们无论如何要掌握“丰富的表现力”“和谁都能谈话的交际能力”。这种状态,在孩子们看来,甚至可谓是强迫表现了。

但是,无论是教的一方还是孩子方面,都不过是在无前提的情况下,考虑所谓“表现”之事。

唉,那么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几年,我开设了体验型演剧教室,每年在全国巡演了上百场戏剧片断。这种拜托就朝着我这教育的门外汉蜂拥而至,这也是表现教育兴隆的一种表现吧。

不过,在那种场合下,比起表现的技术,我希望孩子们感受到的是遇人之难。我认为,置于首要地位的,并非怎样提高交际能力,而是自己的话他人无法领会的痛切体验。

    作为高中演剧的指导等巡回全国时,总感觉到,学生创作的作品,全都是以将自己的主张传达于他人为前提而写的。

  我需要要对有志于创作的年轻一代说说明,创作演剧之事,像写情书一样。从“我这么爱你,可你怎么就不理解我呢”,开始我们的表现。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的话,还有必要写情书吗?。

    日本原本在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互相理解的文化”。如果谁都是相知,持有相同的价值观的话,为了相互体察彼此的心情,使得小团体和睦,这种语言的发达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日本文化的特征,其本身并非卑下。

明治以后的近代化过程,与其说价值观多样化,而是更重视按照大的国家目标统一价值观的方向。教育和社会制度也都这样被模式化了。均一化的社会,对短期内的近代化确实是有利条件。日本成就了明治的近代化与战后复兴这两大奇迹。

但是,我们正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宏大的国家目标已经丧失,每个人都要以各自的价值观决定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社会中,与统一价值观相比,就不如让不同的价值观形相各异,从中协调这些价值观,如何融洽地运营共同体,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现今在一切局面中,重视交际能力的原因就在于此。也就是说,试图由“互相理解的文化”,向“互相说明的文化”转换吧。

    不过,这里有一漏洞。

    所谓表现,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尽管在背后反复进行演讲练习,自我表现都不可能成功发展。

    自己与他人有决定性的差异。每一个人,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讲不同的话,只有将这些以伴随着痛苦的形式来记忆的人,才能踏入真正的表现领域。





2002年 读解 Ⅱ

    如果调查世界各民族的寒暄,(中间省略)就会知道,以握手为代表那样的相互寒暄,是罕见的。这无非是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身份、地位和职务等都明确规定了。并且,每天进行轻度的寒暄的社会很少,是与这样的事情有关——在这些社会中,几乎都是作为家属、亲族和部落等所属的社会集团的成员而存在,作为个人的作用,不太被认可。在这样的集团中,交往东西之类的时候,一般也不需要寒暄。例如在印度,家族和友人之间一般不作出感谢的表现。反倒被忌讳。在家庭的餐桌上递过来食盐时,像欧美派那样说声“谢谢”,在家族为一体生活的社会中,反而是“外人行为”。

日本人不知不觉地在家庭中也变得反复说“谢谢”了。而且,没有不满意见,似乎认为还是好习惯。如实写照出:家庭使人们融为一体的生活,完全成为了往昔,人间关系变了。





2002年 读解 Ⅲ-1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我误把信件“投送”进了本地图书馆的还书箱里。那个还书箱的颜色是“灰色”。最近新的信箱“灰色”的增多了,因此对“灰色”出现了“反应”。真的信箱在离那里不到二米远的地方呈红色。感到事情重大,急忙打电话给图书馆的职员说明此事,无事解决了。

    光射入人的眼睛,大脑受到这一刺激后,人看到颜色,有时会唤起过去的记忆,联想起某一事物。由此可见,颜色作为直接使视觉反应信号,具有很大的效果。





2002年 读解 Ⅲ-2

    如果给快乐定义,应当说是“虽然没有任何作用,但是自己高兴、轻松、心情愉快”。所说的“自己高兴”是要点。随着成为大人,对我们“为了些什么,行动起来!”的要求,便蜂拥而至。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健康吃更佳的食品、为了收入而劳动、为了明天而早睡、为了获得知识而读书……等等。这倒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永远永远,带着“为了……”和目的意识来生活,非常令人身心疲惫。

adkrdy 2007-10-09 21:48
2003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 


--------------------------------------------------------------------------------



2003年 读解 Ⅰ

  有件事关系到教育的现场,从前就开始在意了。不论和学生们讨论什么,总会有人提出主张:“我是这么想的,但各有其人,考虑到有种种想法,那就算了吧”。一旦如此,便是无果而终了。

    因“各有其人”而“各行其是”的话,社会问题的大半会被个人喜好和选择的问题矮小化。在研究班里虽然采取将“各有其人”列为禁句之类的对策,却也难以和学生中蔓延的个人意向性的考虑方式    。那种情况下,读了某堂课上学生们所写的报告,受到当头棒喝般的震撼。

    这段时间,谈不上过失的交通惨案的新闻接连不断。于是布置了二木雄策先生的《交通死》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是关于交通事故和被害人的人权,希望能引起今后将获取驾照的青年人的思考。

    二木先生正上大学的女儿,骑着自行车被横穿十字路口、无视红灯直冲而来的汽车撞倒身亡。肇事者的女性因缓刑的判决没有入狱,而且,损失赔偿也由保险公司代为支付。

    因加害者无视信号而致使被害者丧生,然而加害者(至少形式上说来)却能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生活。我想,著者认为现行的种种对加害者的优厚制度,正是重车(也就是企业)轻人的社会这一主张是具有说服力的。

    然而不少学生的反应却出人意料。说“加害者真可怜”。还说光是被害者立场上的主张得到申诉这样“有失客观”。我陷入了沉思。二木先生的文章,虽然深切传达了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沉痛之情,但绝非是为激情所驱而写下的。倒还真钦佩他事到如今也能冷静地写作。

    当然加害者也有加害者的人生。但是学生们,并没有使他们的人生起效于丰富的社会想象力,而是一味主张:光有被害者单方的见解是片面的。似乎一心以为必须墨守陈规地追求客观的、中立的立场。简直像是要说,在立场不同的两者间可视为意见对立的场合下,最好采取绥靖主义。

    为什么学生们要拘泥于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对立图式,而不认识到作者所控诉的问题的社会影响呢?心急火燎的情绪下批阅报告时有了领会。那就是例规的“各有其人”。

    如果所有的意见都是个人的,遭遇了女儿的车祸身亡而控诉“汽车社会”不正常的父亲的主张,也只不过是一种个人的立场,在那层意味上与加害者的立场是等价的。主张的对立中,放弃了努力摸索社会应有姿态的同时,社会正义也不得不追求绥靖主义式的手续上的公平了。



2003年 读解 Ⅱ

(1)

    提到写信,很是棘手。迫于需要写信的话,突然间又是喷嚏不止,又是肚子作痛。

    也可以说,本来就不喜欢作文。不过,除此之外,讨厌写信是由于那些形式的缘故。

    首先,不喜欢“谨启”这词。所谓谨启似乎是“恭谨地发言”的意思,但现今知道的人,几乎没有了。我实在难以理解,连意思都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写“谨启”呢?

    (中间省略)

    哎,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形式”。原本形式这东西,是为了大家的方便而存在的。正因为有了形式,我们才无需为额外的事操闲心。如果没有书信的形式,我们每次写信时,都会费神于“该怎么起头呢”、“这么些会不会失礼呢”等种种细节,也许还没写就已筋疲力尽了。

    不过我想,在充分认识了那些形式的功用后,现在的书信形式更濒临死亡。所以,我认为它们正束缚着我们的头脑与身体,使我们的书信陷入窒息状态。越能将形式运用自如,书信便越发失去生气。



(2)

    人类与动物、动物与机械,究竟各有哪些决定性的差异?或者,那些差异,仅仅是距离之差而已吗?

    在此,假如要考虑其中两者,动物与机械的差异。的确机械是非生物,动物无非是生物的一种。由于非生物与生物是对立的概念,那么机械与生物便全然不同了。

    可是,如果在现代的汽车工厂中,每天都使用机器人来制造汽车。这样,极端说来,简直可以说是机器人在不断造车,人类劳动者完全像是机器人的助手。那么,看这座工厂的整体机构的话,它们就如同一种有生命的东西。这种情景,可看作为机械生产机械,以动物而言是进行“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并立于“自行增殖”,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赋予生物决定性的特征。然而,如上所述,现今的机器人或汽车虽然是机械,还有那巨大的集聚即便是机械体系,也具有“世代交替”的机能。至少在那层面上,能够考虑为与动物,或动物起源的形态相接近。那样考虑的话,连本应与生物对立的机械,其差异也可以说仅是距离之差而已了。



(3)

    在大人的措词和孩子的措词的情况下,大人的措词有“中心”,而孩子的措词则没有“中心”。因此,一般我们认为必须维持有“中心”的大人的措词,一旦孩子说话方式有所改变,(1)。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的措词未必需要被纠正来完全适应大人的措词。那些,从语言应时而变这一点就能明白。可以这么考虑:“语言变化”的情况,在代代相承的变迁中,产生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始于孩子们的措词,无论怎么试着去纠正,也做不尽然,它们将融入大人的措词,改变语言。一旦能这样想,一旦将没有“中心”的语言用作近来的措词,可使文化本身“活性化”,也就是赋予它活力——就能重新捕捉持有那层意味的东西。



2003年 读解 Ⅲ

(1)

    与人会面的思想准备,在任何场合都是相同的。但初次见面时尤其需要留意细节。

    第一印象是决定性的。初次见面时,任何人都会做出大致的判断,并渐渐成为固定观念。在此之后,即使有些立异,或显现出新的行为样式,第一印象的内容也会被生搬硬套。

    也就是说,随着第一印象而形成的先入之见甚至是偏见这样的“有色眼镜”,会用它来观察一切。摘掉这副有色眼镜,或使它变成其它颜色,是极为困难的事。因此,让对方一开始就戴上最能看清自己的有色眼镜,作这种努力是必要的。



(2)

    22日,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东京)等的调查表明:今春的新职员,对于公司比起劳动时间的短缩与休假日的增加,更期待工资和奖金上涨的人数比例有所上升。自1971年的调查以来,对公司的期待,“上涨工资奖金”为45.5%(比前年增长3.8个百分点),“短缩劳动时间并增加休假日”的39.9%(同上减少3.7个百分点),首次超过这一数字。



(3)

    常说“日式饮食有益健康”,可列举的理由之一是,由米饭等碳水化合物摄取的能量比率较高。

    一旦减少主食,就会从菜肴中吸收大量脂肪,结果增加了摄取的能量。而且,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话,就无法充分燃烧体内脂肪。

    肉类居多的欧美型饮食的缺点是,虽说“因过度摄取动物性脂肪而造成脂肪过多”,但反而言之则是“碳水化合物过少”。



(4)

    美国的青年男女较日本青年用于服装的花费少,几乎不去豪华餐厅等地方,这是由于18岁后应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社会规范很强,经济困迫的缘故。在美国房租也高,独立生活的青年们是脚踏实地的,奢侈属于中年后的男女,或法律专家与商业学校毕业的企业顾问等从事高收入专业的人群。

    对此日本依赖父母生活的大学生或职业女性,自己的兼职收入与工资全部作为零花钱可以自由使用,当然这种奢华是有期限的。总有一天会和取代父母扶养自己的男性、或照料自己日常生活的女性结婚,不到那时终究是谈不上自立的。



(5)

    下列图表,是有关高中生的手机持有情况与1个月读书量的关系的调查结果。

adkrdy 2007-10-09 21:48
2004年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 


--------------------------------------------------------------------------------



2004年 读解 Ⅰ

    知觉的作用,在教科书上说明为,具体地感觉目前的世界状况,如果想象某一天突然失去知觉,就会了解这一作用。关于各种知觉的教科书式的说明,因此是五官这种感知本身的具体的说明。但是,对于脑的知觉感知的全体作用,应当和各种知觉本身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为脑也是这种诸感知的共同处理装置。人的知觉感知由于脑的终极处理所产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我把它想作为是世界像的组合。我们可以认为,无论谁都生活在特定的世界里。在这一世界中,如果碰触热的物体就会烫伤,烫伤后就会一段时间疼痛。我家走不远有座寺庙,可以看到假日时许多人在那里照相或游览。从那里再走20分钟,就会到达镰仓车站。并知道,在那里行使着东京方面和横须贺方面的电车,要是向稍微不同方向走去,可以乘坐江之岛电铁线。

    这种身边的世界像,即使动物也会具有。例如我家的猫也会这样掌握自己生活的世界像。它似乎知道如何到达寺院的庭院。因为有时见到它去那里,但是没见过它去更远的地方。如果要抱着这只猫去猫所知道的范围更远的地方,那么它就会在手中暴躁不安,跳下去逃走。

    作为单纯的世界像之一,可以举出跳蚤的世界。在叶子上吸血性的跳蚤,对碳酸气反应,运动变得活跃起来。因为碳酸气的浓度上升,意味着附近呼吸动物已经靠近的可能性。如果那里稍加震动,跳蚤就会落下。如果落的合适,便落在动物的身体上。那里温度37度左右,再有乳酸的气味的话,跳蚤就立即开始吸血行动。(中间省略)这样,动物从各个局限的知觉装置,勾画出自己生存所必要的世界像,这一现象最初是由亚可夫・冯・艾库斯科尔提出的。

    我们人类持有的世界像要远远复杂的多。不过这种世界像形成之后,本质上与跳蚤的相同,在那里应当有各种知觉的感知。这些感知经过脑的处理,经常保存起来。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也是从知觉的感知。如果读教科书,从视觉加以感知。这样通过从五官进入的东西,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这种印像,并加以把握。

    这样把握的世界,并不仅是动物把握的那样的世。人类进而形成社会。换言之,社会是要将世界像尽可能概括为共通的概念。因此,这种社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人们常常表示共同的行动。即便在同一社会中,友人之间的世界像往往一致。否则,就会相互感觉不好,或者争吵。构成特定的世界像,维系并发展,这是社会和文化的作用。社会其实就是( ② )。

 

2004年 读解 Ⅱ-1

    在日本有“用之如水”的说法。是“使用钱等,如同用温水和水一样,不加思索地不断使用”的意思。

    在日本,人们从古代开始一直认为水是丰富的。雨水也多,河川也多。特别是在东京和大阪等位于大的江河之边的城市,不怎么觉得水短缺。

    并且,日本人喜欢洗澡。泡进放的满满的热水里,不停地使用热水洗浴。确实很舒服。

    但是,最近“用之如水”的说法,出现“请等等”的感觉。世界各处都水不足。日本这样的国家国家例外,在大的河川流域,围绕着河水各国之间进行纷争。也有许多国家,不下雨农作物就颗粒不收。

    继而,如果温泉当体别论的话,烧热水需要燃料。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绝不是无限的。并且燃烧这些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形成地球温暖化的原因。

    大概日本人再也不能把热水和水,象文字那样“用之如水”了。

 

 

2004年 读解 Ⅱ-2

    有难以克服的障碍时,放弃完成当初的目标,取而代之,以完成与原来目标相似的其他目标,达到要求的满足,这称为代偿行动。如同如果由于下雨不能打网球就打乒乓球,不能进入A公司工作的学生,进入与其同系统的B公司那样。和A恋爱没有结果,就和与A颇有相似之处的B亲切起来,也是同样的情况。以上那种情况,称为B对A具有代偿价。B与A比较,达到非常容易,在价值上较低的话,即使达到B,也不会形成对于A的代偿。B与A类似,得到B的困难度,比得到A的困难度还要大,或者没有差异的时候,代偿价增大。即成为(  ②  )的心情。

    但是,代偿行动并不是总是发生。指向当初目标的要求强烈,就切实难以产生代偿行动所导致的满足。如果只是玩玩的对象,即便失掉,可以从其他人得到代偿满足,而认真恋爱时,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如若是其他人可以代替的关系,不能说是真心喜欢。

 

2004年 读解 Ⅱ-3

    在日语很大的特征中,除母音多之外,还有不太使用唇部,在口腔的后部发音( 构成语言)的特点。即,不使唇周活动,在候部发音之感。因此,说日语时,形成被称为能(注:日本带有面具的一种表演)面或假面的无表情的脸。对于外国人,的确可能感到这很不舒服。

    试试看,将铅笔或圆珠笔横着啣于口中说话。

    如果是日语,可以说得完全听得出,而英语的话,就不知道说什么了。因为日语在口腔后部发音,而英语等在口腔前部发音。在口腔前部,填入“口塞”,就没有办法了。

    在中国话中,如果填入“口塞”,也不知道说什么了。也就是说,发音本身就变得不可能了。即便在同一亚洲的相邻国家中,也完全不同。

    不仅母音多,从发音方法来看,日语是倾向喉音发出的。反之,或许正因为是日语,才由喉音完成。日语亦即“喉语”。

naokisama 2007-10-10 13:24


到99年的

这么多字都注音啊

太简单了吧

还没看到2000后的原文

漏发了吗?


查看完整版本: [-- 日语能力考试 1级 读解 参考译文2004年-1991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